2018年2月4日 星期日

關於「圍爐」

Source: http://affinitymagazine.us/2017/01/30/beware-the-echo-chamber/


近年香港有一個詞語「圍爐」的興起,是針對互聯網上資訊流通情況和個人資訊吸收取向有關的詞語。在「粵典」[1]中給「圍爐」下的定義是:

「原意指一班人圍住個爐一齊打邊爐或燒嘢食;引申指一班人沉醉喺自己人溫暖、安穩、舒適嘅小圈子入面,唔理圈外嘅世界」

在英語中最接近「圍爐」的字是Echo Chamber,表面意即「回音室」,在維基百科它的定義是:

“In news media, the term echo chamber is analogous to an acoustic echo chamber where sounds reverberate in a hollow enclosure. An echo chamber is a metaphorical description of a situation in which information, ideas, or beliefs are amplified or reinforced by communication and repetition inside a defined system.”[2]

在回音室中,人自己的聲音會被牆壁反射,再被自己聽到;其用來比喻一個互聯網上的空間中,因為某些原因,無論是個人選擇或網上平台的機制,人只能看見和聽聞與自己立場相近意見的情況。許多人認為,「圍爐」或「回音室」的情況不理想,因為它強化了個人的信念(無論那些意見的理據如何),令意見兩極化,即相反立場的人不能互相溝通,結果社會甚或世界上的人產生壁壘和矛盾。

如上述,構成「圍爐」或「回音室」的因素分開個人和網上平台兩種。個人方面,可能是個人傾向加入某類主題,或自己認同立場的討論區和網上群組,於是他只能聽到和自己相近的聲音。網上平台機制方面,可能是由於如社交平台Facebook的算法,它根據用家以往的搜尋和瀏覽傾向,自動提供搜尋結果和資訊建議,這些結果和建議自然是傾向和用家的志趣和意見相近。

要留意的是,個人和網上平台這些的取向和算法,本身並非是為了製造「回音室」的。個人方面,人會傾向聽和自己相近立場的聲音,這和確認偏差(confirmation bias)的現象有關,即人在聽相反意見時,比起聽相近意見,感覺相對會較差,於是趨向聽令自己舒服的相近意見,是自然而然的心理。網上平台的算法,是基於要吸引人們用更長的時間停留在他們的網站上,以及供給更合適用家的搜尋結果,即終究也是由於用家的個人取向。

那麼,我們應如何避免「圍爐」或「回音室」引致的不良後果呢?首先,我們要留意「回音室」是誰建立的。循以上分析,其實為自己建構「回音室」的,終究也是自己;用家也不會希望搜尋結果和自己所需要的太不同,或者社交平台經常供給和自己不相干的網頁建議。所以,如果自己有意無意找尋自己喜歡的訊息,也不能怪那些提供不同主題的討論區、群組和社交平台。反而我們應該偶爾主動離開自己的舒適區,了解他人的立場是否有何理據,不要「唔理圈外嘅世界」。

[1] https://words.hk/zidin/%E5%9C%8D%E7%88%90

[2] 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Echo_chamber_(media)